当陈春花骑着摩托车行驶在盘旋的公路上,看着远处隐秘的山间小路,仿佛看到了十四年前的自己。
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叶乡古溪小学,位于重庆市东部的深山里,距离重庆市区400公里,七个小时的车程。一所学校,两个班级,六名学生,只有陈春花一个老师。
十四年来她经历过的苦难、挫折,以及为山里的孩子和老人做的点点滴滴,与山间的云雾一起,融进这连绵的苍莽之中,温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。
(资料图片)
大家都嫌这个地方苦
但这是我的家,我不嫌
陈春花,广西南宁横县人,在深圳打工时与丈夫老杨认识。
2004年,陈春花和老杨结婚。结婚时是陈春花第一次来到干田村,从县里走回家走了三天三夜。陈春花说,自己是“滚”到这个山谷里的小村来的,“天黑路不好走,一走一个筋斗。”
在村子通往县城的路修通之前,陈春花每月赶乡场天不亮就要出门
对于陈春花来说,来到干田村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,路不通,网不通,电力不稳定,遇到风雨天只能点蜡烛,给娘家打电话要爬上山头才有信号。而彼时的深圳,正是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,一切都在迅猛发展。短暂停留后陈春花和丈夫又回到了深圳,他们从流水线工人做起,慢慢有了自己的小生意,在深圳扎下根来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2009年,丈夫老杨给陈春花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:古溪小学缺一个代课老师,外来的代课老师嫌这里苦,干不长,小学面临停办的危险。陈春花心动了,但是放弃5000月薪的深圳回到每月500工资的小山村,“所有人都不支持,除了我老公。”
母亲说她是“天下第一犟人”,老杨也说她是“天下第一傻人”,但是“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决定”,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陈春花带着丈夫回去了。
爱一个人很傻
爱一群人更傻
在外打拼多年,丈夫适应老家的生活用了很长时间,陈春花几个月就学会了重庆话,多重身份的加持,让她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。
村里回来个年轻人不容易,她成了村里老人们的万能助手。除了代课老师,她还是村里的电工、技术员、陆地寻羊舰,帮老人们换灯泡、充话费、找走丢的羊……老人们都知道,生活上遇到问题,找“花花”。
“花花”这个名号的传播范围,远不止村里的老人。“有一次有人问学生你们学校的老师叫什么名字,他们说叫陈花花。哎,花花就花花吧。”对于孩子们来说,陈春花不仅是良师,还是慈母、益友。
学校的学生不多,但是分成了两个年级,陈春花每天要穿梭在两个教室为孩子们上课,备课也是双份的。为了方便在两个教室走动,她在教室中间的墙上开了一扇门。作为教师,她深知山里教育资源的匮乏,帮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,是她给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。
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”是她的教学宗旨。
陈春花在古溪小学给学生上课的,这样的日子一坚持就是14年
“有的学生调皮,不爱学习,其实调皮的孩子脑筋很灵光的,对他们我就多关注一点,帮他打好基础,这样等他懂得学习的重要了,想追上来是很快的。”
她动用大山里能利用的一切资源,请木工师傅给学生上手工课,带学生认识植物,在石头上画画,这是山里独有的素质教育。自己上不了的音乐课和美术课,就给学生找来优质的网课,城市里的学生有的,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也都有。
“这里的孩子很聪明的,他们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。有次我讲课嗓子疼,他们拔来一根野草说这个泡水喝对嗓子好。后来我就用这个泡水喝,真的有用。”
学生们的午餐,也是陈春花的工作内容之一。六个学生,每天42块钱的午餐补助,一荤两素一汤。都是她来采买食材,她来做。要照顾每个学生的口味,还要换着花样。
“还是村里头的老人会夸人,她说花花养的猪,比别人的都胖些。”
就是尽自己的能力
能做就多做一点
扎根大山的这些年,除了自己的学生,陈春花也看到了山里的困难,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,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。留下的老人物资短缺,生活也需要照顾。
2015年,陈春花获得了“重庆市十大最美教师”的称号。参加评奖会议时,她接触到了重庆市慈善总会和志愿者组织。这次经历,让陈春花看到了公益的力量,也坚定了她以公益帮扶大山的意志。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需要公益组织帮助,而她愿意成为连接慈善组织和村民的桥梁。
她加入了志愿者组织后,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,木叶乡的村民志愿者们被组织起来,开展乡村阅读、美化乡村环境、搬运清点慈善超市物资等工作,为村里困难群众登记发放慈善物资等志愿服务。
陈春花带领慈善超市的志愿者到偏远的村子发放爱心物资
目前,村里主动注册成为木叶中队志愿者的居民已经超过200人。一个“花花”变成了无数个“花花”。
2018年,村里到木叶乡的硬化路修通,陈春花学会了骑摩托车。骑摩托车到乡里只要一个小时,便捷的交通让她能走到更远的地方。每周末,除了乡里的慈善超市,他们还在离乡场较远的村子开设了物资发放点,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,他们会入户发放。
路好了,网也通了,有慈善物资进来,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,“感觉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。”放弃深圳的陈春花,在大山里扎下了根,如今整个木叶乡都是她的家。
第一届学生考上大学后给陈春花寄来了感谢信
从2009年接过代课老师的接力棒,已经有14年,陈春花的辛勤耕耘也有了收获,第一批从古溪小学出去的学生有三人考上了大学。这给了陈春花很大的鼓舞。
“当年,我翻山进来,也许就是为了让他们翻山出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