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保山施甸万兴:舞狮文化“舞”出国门

发布时间:2023-06-17 01:05:19 来源:云南网

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,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。”舞龙舞狮有着极其鲜明的中国色彩,在保山施甸,村民自发组织的旋风龙狮队不仅将龙狮文化融入村民日常,还将龙狮文化带出国门,舞出乡村振兴路,舞出中华精气神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嗒嗒嗒,转回来第三圈,我第四下嗒啦,又把狮嘴抛出去……”今年39岁的张卫斌,家住施甸县万兴乡万兴社区,是施甸旋风龙狮队的组织者,当地人称之为“狮头”。见到他时,他正在教授队员舞狮的技术要领。

“我们万兴天王庙的舞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,我记得在我五六岁时,就经常看我的爷爷那一代人舞狮。”张卫斌说。

舞龙舞狮象征着兴旺和吉祥,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传统艺术性,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,因此耍龙舞狮活动成为喜庆佳节的最佳的民间活动。张卫斌从小就十分喜欢龙狮文化,在爷爷和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,龙狮文化在他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。

“第一次上台舞狮表演是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,当时我就觉得舞狮特别威武,从骨子里面我就爱上了舞狮。”张卫斌说。

2006年,在张卫斌的带领下,施甸旋风龙狮队组建起来,为让舞狮表演更有活力,张卫斌还带着队员们外出学习。“我们到过昆明、广东学习,把外面的舞狮和我们本地的舞狮结合在一起,让我们的龙狮队更有活力,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。”张卫斌说。

耍龙舞狮不是简单的舞蹈,而是集武术、杂技于一体的体育运动,高难度的动作常常让队员们身上青一块紫一块。在施甸旋风龙狮队里,年纪最大的队员有69岁,最小的才有9岁,大家从来没有因为吃太多苦而放弃过。

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一个技术动作要练上成百上千次,队员们在练的时候练到摔东西,不欢而散,但第二天大家又聚到了排练场接着练,都不愿提昨天的事情。因为大家都舍不得放弃个人爱好舞狮。只要鼓点还能在心中响起,我们就不会放弃舞狮。”张卫斌说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,施甸旋风龙狮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“我们到缅甸演出十五六次,每一次踏出国门的时候,我们都告诉自己,我们代表的是中国,在演出的时候,当听到台下有万人欢呼时,我们觉得自己是中国舞狮人,特别自豪。”张卫斌说。

由于施甸旋风龙狮队的所有队员都来自农村,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自家的农业生产和自身手艺上,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耍龙舞狮的训练。队员张海林平时在家里以做木工为主,每当接到队长张卫斌的电话,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木工活,第一时间到场训练。

“一是我喜欢。二是舞狮对我个人而言也可以强身健体,最重要的是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。”张海林说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施甸旋风龙狮队舞出了中华精气神,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。“现在我们舞狮队有30多个人,一年要表演一百四五十场,我们一年的舞狮收入在120至130万元。”张卫斌说。

在施甸旋风龙狮队的熏陶下,龙狮文化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,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,成为了一种文化自信。

“现在我的小儿子有9岁了,也在跟着我学习舞狮,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,传承好中国文化,舞出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。”对于下一步的打算,张卫斌信心满满。

云南网记者 李建国 通讯员 杨林元 杨磊 瞿柯楠 段晓波 段茸茸 熊健 毛忠芹

推荐阅读